新闻资讯
网络诈骗应对指南

2025-04-01

被网络诈骗后该怎么应对?首先,第一步肯定是停止交易,防止进一步损失。这点很重要,用户可能还在和骗子接触,所以需要立即停止任何转账或信息提供。


接下来,保存证据。这部分要详细说明,比如截图、聊天记录、转账记录,甚至录屏。用户可能不知道哪些证据有用,所以需要具体列举,比如网址、电话号码、银行流水等。同时提醒他们不要删除信息,以防证据丢失。

然后,报警处理。需要强调及时报警的重要性,可能用户会觉得丢脸或者觉得没用,但必须鼓励他们尽快联系警方,提供所有证据。另外,提醒他们可以拨打反诈专线,比如中国的96110,这样能更快得到帮助。还要提到去派出所做笔录,拿到回执,这对后续处理可能有帮助。


第四步,冻结账户。用户可能不知道如何操作,所以要分情况说明:如果是银行卡转账,立即联系银行冻结;第三方支付的话,比如支付宝或微信,也要联系客服冻结账户。同时,举报诈骗账户,防止更多人受害。这部分可能需要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,比如如何通过银行App操作,或者拨打客服电话。


第五步,防范后续风险。用户可能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,所以需要提醒他们修改密码,特别是银行和支付密码。还要注意其他账户的安全,比如社交媒体、邮箱等。另外,警惕二次诈骗,骗子可能会冒充警方或银行再次行骗,这点需要强调,让用户保持警惕,不要轻信陌生来电。


第六步,心理调整。被骗后用户可能会有自责或焦虑的情绪,这时候需要给予心理支持,建议他们和家人朋友沟通,或者寻求专业帮助。这部分容易被忽略,但同样重要,心理健康恢复也是应对的一部分。


最后,提高防范意识。提醒用户未来如何避免再次受骗,比如不轻信陌生信息,保护个人信息,定期学习防诈知识。可能还需要推荐一些官方资源,比如国家反诈中心的App,或者相关的宣传活动。

网络诈骗应对指南



还要考虑用户可能的疑问,比如如何联系银行冻结账户,是否需要法律途径等。但可能不需要深入法律细节,因为主要应对措施是紧急处理。此外,是否需要提醒他们通知亲友防止骗子冒充身份?可能可以放在防范后续风险里,提到注意个人信息泄露可能导致亲友被骗,建议告知亲友提高警惕。


如果不幸遭遇网络诈骗,请保持冷静,并按照以下步骤及时应对,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并维护自身权益:


1. 立即停止交易,防止进一步损失

  • 停止一切操作:立刻终止与诈骗者的联系,不再进行任何转账、提供验证码或个人信息。
  • 断开设备连接:若点击过可疑链接或下载了不明文件,立即断开手机/电脑的网络,防止信息被窃取。


2. 保存完整证据

  • 截图取证:保留所有聊天记录、诈骗网站/APP界面、转账记录、对方账号信息(如电话号码、社交账号、银行账号等)。
  • 录屏或录音:如有语音沟通或诱导操作的流程,尽量录屏或录音。
  • 保留原始设备:不要删除或重置手机/电脑,避免关键数据丢失。


3. 第一时间报警

  • 拨打报警电话:立即拨打当地110或反诈专线(如中国96110)报案,提供详细信息(时间、金额、方式、对方账户等)。
  • 提交证据:携带身份证、转账凭证、聊天记录截图等证据到派出所做笔录,并索取《受案回执》。
  • 跨境诈骗处理:若涉及境外诈骗,仍需报警,警方可通过国际协作处理。


4. 紧急冻结资金

  • 联系银行/支付平台
    • 银行卡转账:拨打银行客服电话(如中国银行95566)挂失并冻结账户,要求拦截交易。
    • 第三方支付(如支付宝/微信):通过平台“投诉诈骗”功能冻结对方账户,申请退款(路径:账单详情→投诉→诈骗)。
  • 举报账户:在转账平台举报诈骗账户,避免更多人受害。


5. 防范后续风险

  • 修改密码:立即更改银行、支付软件、社交账号的密码,开启双重验证(如短信+人脸识别)。
  • 警惕二次诈骗:骗子可能冒充警方、银行或“追损机构”再次联系你,声称能追回资金(需交手续费等),切勿轻信!
  • 通知亲友:若个人信息泄露,提醒亲友谨防冒充你身份的诈骗(如借钱、紧急求助等)。


6. 心理调整与学习防诈

  • 接纳情绪:被骗后自责、愤怒是正常反应,可向亲友倾诉或寻求心理咨询。
  • 提升意识
    • 关注官方反诈渠道(如国家反诈中心APP、警方公众号)。
    • 学习常见骗局(刷单、冒充公检法、虚假投资等),做到“不轻信、不转账、不透露”。


关键原则

  • 黄金时间:资金转账后30分钟内报警拦截成功率最高!
  • 不私下解决:勿尝试联系骗子“谈判”,可能引发更大损失。
  • 合法维权:通过警方和法律途径处理,勿信“网络黑客追回”等陷阱。


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,及时行动是关键。即使追回损失困难,保留证据报案也能帮助警方打击犯罪链条,保护更多人。今后务必提高警惕,保护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。


上海律师事务所